望子成龙、盼女成凤,是普天下父母的心愿。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(甚至从娘胎里就开始胎教了),到长大成人,父母推干就湿,含辛茹苦,几多心酸不易,直到儿女长成参天大树,成家立业,还迟迟走不出父母的瞳孔。
同是一片天,同是一片地,同烧一炷香,同许一个愿,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负期望,成为有用之才,而有的却成为“飞才”,甚至整日为爹妈招灾惹祸,让父母操透了心,更谈不上对国家对社会有用、奉献?
当然,这是个宏大的课题。就一个人的成长来说,既有主观因素(即孩子本人),又有客观因素。一个人从混沌未开、心智懵懂到知书达理、可造之材,其成长的过程可塑性很强,受影响的环境很多,主要是家庭、学校和社会三大方面。学校教育一般都是正面的,社会环境我们无法改变,至多像古代“孟母三迁”那样尽力为孩子选择“芝兰之室”而远离“鲍鱼之肆”。但家庭环境,就因人因家而异了。“染于黄则黄,染于苍则苍”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它往往决定孩子性格的形成、人生的走向,实在不可小觑。
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,孩子是父母的影子。父母对儿女的影响无时不在、无处不有、伴以终生,难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感叹说:“爱孩子,是连母鸡也会的事。可是,要善于教育他们,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,这需要渊博的知识和特殊的才能。”
就时下的家教现状,我感到有三点需要探讨:
一是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功观。
渴望成功,崇尚英雄,这是人之本性。然而,怎样才算成功?有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就有一千种成功观。是经商就得腰缠万贯如李嘉诚,做官就得高不可攀到副部级以上才算成功么?如以此标准衡量,这世界上能有几人称得上成功人士呢?因此,父母首先得矫正心态:成功的人生是因人而异的,是多元化的,是异彩纷呈的。如果非要有一种标准答案的话,那就是:活出自我,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,从而活出精彩,都是成功。
需要指出的是,时下不少家长,也许,总认为自己的人生不那么“成功”,便往往把未酬的壮志嫁接到孩子身上,期待着移花接木、李代桃僵、梅开二度。殊不知,有失偏颇的成功观、幸福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害了自己,还要自欺欺人,贻误后代。试想,按照这种逻辑,绝大多数孩子一辈子无论多么努力,几乎都处于“不成功”的失意中绝望中。心宽方能体胖。没有良好的心态心情,如何“坐看云卷云舒,静听花开花落”?如何欣赏一生路上的风景?走笔至此,倒是想起杜鲁门的母亲。当年,杜鲁门当选为美国总统后,有故友向其母祝贺:“您有这样的儿子,一定十分自豪吧!”总统母亲平静地回答:“是这样。不过,我还有个儿子,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,同样让我感到骄傲。”
二是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。
当下,为了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家长很舍得投资,舞蹈班、钢琴班、奥数班……但恰恰忽视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。这是极其致命的误区。
非智力因素大体上包括:思想道德修养的塑造(如爱心、同情心、尊老爱幼等)、生活能力的养成、心理素质的培育(如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、承受挫折的能力等)、交际能力的引导(如接人待物、与人合作等),等等。
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教育观念的缺失势必造出畸形儿。这就是云南大学马加爵为什么会杀人、硕士生为什么会被拐骗到深山老林、高材生因失恋动辄割腕、学霸状元面对弱小态度冷漠等一系列怪象的根本原因所在!
在现代生活中,无数事实证明,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,不是智商,而是情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“宁要社会主义的草,不要资本主义的苗”这句话,刨除其当年特定的政治意味,是很有道理的。父母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,“授人以渔”而不是“授人以鱼”,才能让儿女受用终生。
三是身教胜于言传。
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,但各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大相径庭。“家家户户训相似,户户家家子不同”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在平时的工作中,我们常说“喊破嗓子,不如做出样子”,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,率先垂范。教育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?列宁同志说: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。打铁还需自身硬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,自己却贪恋麻将桌;要求孩子孝顺父母,自己却对老人冷若冰霜;要求孩子心胸宽广,自己却对邻居对同事锱铢必较……如此言行不一,又怎能让孩子心悦诚服?!因而,最好的家训家规家风,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口上,而是诠释在行动上,展示在身教上。作为家长,不能当语言上的巨人、行动上的矮子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身教,才是家教家训家风的“源头活水”! |